幸福住宅
發布日期:2006-04-11 瀏覽次數:136

作者簡介:
王受之――建筑大師,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 著作有《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史》、《世界現代建筑史》等。
忽視了心理和人文元素的住宅和社區,雖然在大小尺寸、環境方面有比較高的滿意程度,但是卻不能說是令人感到幸福的。
住宅給我們的幸福感其實是相對的。
1957年,在武漢音樂學院當教授的父親,被打成“右派”,家況突變,母親帶著我們年紀尚小的三兄妹,從原來住的非常溫馨的教授樓遷到學院那個叫“二十棟”的三層宿舍,一家擠住三樓的兩間房。父親后來從農場回來,全家五口擠在那里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三層樓共住著十戶人家,只有一個公共廁所,連廚房也是公用的。
“二十棟”的左鄰右舍都是學院的勤雜工,大家和睦相處,對我們這“右派”之家倒沒有絲毫歧視。晚上大家一起吃飯,父親就著小唱機小聲地聽哈恰圖粱、肖斯塔科維奇、巴托克、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給我們講解他們的音樂;冬天的晚上,從三樓窗口看去,大雪掩蓋了整個校園,室內一束臘梅綻放,清香飄逸。當時,我覺得生活特別幸福,對那個擁擠、缺乏公共設施的家有著非常強烈的依戀。
后來,我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一呆就是20年。住的房子很大,四面大窗,從窗口可以看見圣蓋布利爾山脈;高大的玻璃窗6米高,陽光充沛;花園雖然不大,倒也四季鮮花盛開,爬墻虎爬了4米高,把墻面完全遮成一片綠色的氈子;車房可以同時做自己的畫室,四壁裝上書架,天花很高,需要把四個書架疊起來,才能填滿一面墻。但是,當年在武漢音樂學院“二十棟”中的那份溫暖、親情、和諧感好像沒有了,心里總感覺有那么一絲不踏實。
現代居住與小區氛圍
前不久翻閱一些與幸福密切相關的住宅滿意調查,其中由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組織開展的全國住宅用戶滿意度指數測評比較引人關注:中國在2003年用戶滿意指數為63.38分,到2004年滿意指數提升到64分。據說,全國其他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一般在70―80分,而住宅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相對較低。測評結果顯示,住宅用戶對相關自己居住質量各方面的滿意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功能質量、戶型與布局設計、工程質量、物業管理、自然環境和人交環境、小區配套設施。
住在不滿意的住宅中,怎么能夠幸福呢?
在美國住了快二十年,各種各樣的住宅都住過。對西方現代住宅的類型和發展也有一定的感受。所謂的現代居住,我也有自己的認識。
現代住宅不僅僅是戶型大、設備齊全,建筑風格、小區氛圍和所在城市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與中國不同,美國建筑風格都有比較明確的時間階段性,戰后初期的現代風格,趨于簡陋;60年代的國際主義風格,簡練而明快;8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富于色彩和裝飾的調侃;90年代的新都市主義,重現復舊感;21世紀初的新現代主義,包含了科布西艾的因素,也會有些解構主義的手法。中國的建筑,則是把上面的各個時期的因素囫圇吞棗式的打包一起,時序上比較含糊。
小區氛圍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綠化、環境藝術固然重要,但是,小區的管理和居民的成分更加影響住宅區的質量。在美國,找住宅的時候往往注意的是住戶開什么汽車,因為從汽車可以看出住戶的背景和文化。如果都是開經濟型的日本車,大約是藍領一族為主,也有些中等的白領;如果開不起眼的歐洲車、比較中等的日本車,是中產階級的社區;如果寶馬、奔馳多,則奢華之族多,房價一般都不太合理了。
晚上馬路上停車的多少也能反應一個小區的好壞。如果晚上馬路上停車多,即是車房不夠,或者住戶分租他人,說明小區居民收入平平;晚上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一定是好區,可是價格也貴了。
觀察周圍的環境,對小區就有個基本的了解。墻上有沒有涂鴉,是有無幫派活動的最好標志。看看附近的商店有沒有在窗戶上裝鐵欄桿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有,治安不怎么樣;如果沒有,社區肯定不錯。
公寓生活:Studio與Condo
初到美國,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西切斯特校區的客座教授宿舍中,一房一廳,客廳中有個用電的爐頭、冰箱,房間很小巧,卻很好住;這種住宅,最適合單身職業人用。那個時候還沒有手機,我的房間外面走廊里有兩部公用電話,住在那個公寓里的學生就在那里沒完沒了的“煲電話粥”,也就體會到現代公寓的不方便之處。
從費城到洛杉磯,情況不同了。我新教書的學院并沒有這樣的教授公寓,我自己承租了一個Studio,地點在洛杉磯的日落大道上――那是洛杉磯早期電影工業的發源地,卓別林曾在那里住過?,F在那個地方已經頹敗,講西班牙語的人多過講英語的人。沒有車房,大家都把車停在馬路兩旁?;貋硗砹?,找不到停車的位置,要停得很遠,不過那里的租金卻出奇的低廉。Studio是最簡陋的公寓,我承租的那間僅為六七米見方的大房,隔出一個廚房和獨立的浴室,整棟公寓樓上樓下,共有72家房客。1991年洛杉磯黑人暴動,我住的那個Studio 公寓中的房客都打開房門,在樓道中議論,交流新聞。雖然住得不是好,可是鄰里關系密切?;ハ鄮椭?,互相關心,實在是開心。
后來又住過兩房一廳和三 房一廳的公寓,中規中矩,社區內有游泳池,小孩整在那里戲水喧鬧,才第一次恨游泳池。 美國密度比較低的公寓 叫“康斗”,或者叫“共渡公寓”,是英語Condominium 的簡稱Condo的翻譯。往往兩層,已經有 很濃厚的獨戶感,好一點的還會在入口的地方留個袖珍型的院子,可以種幾盆花。后來自己買了康斗,三房一廳,廚房浴室,步行入口有個小院子,還種了一棵很壯碩的桃樹,每年春天,樹上長滿了橙色的黃桃,非常甜,那就是我的麻煩時期的開始。白天有松鼠、蜂鳥來吃,晚上則有一只熊,慢吞吞的從墻上走過來,坐在樹上品嘗。我打開窗戶看它,它安詳地看看我,好像這是它的家,我倒成了外人。
康斗也就是聯排公寓了,住在那里,才開始品嘗到小社區的優越。既有私隱的生活,又有社區鄰里。如果遇到一個比較活躍的社區領導(全是住戶自己選舉出來的),活動還蠻多。
人文元素與幸福住宅
后來就買了大獨戶洋房了。住得大,自然舒服。院子也大,栽花養樹,樺樹上掛個蜂鳥飲水器,引來好多蜂鳥,也有野鸚鵡來吃果子。家家有自己的大車房,社區也有自動大門,家后面還有個大水庫,湖邊有散步的路,每天在湖邊散步,可以看見藍色的圣蓋布利爾山脈。理想實現了,可是,社區松散,鄰里老死不相往來。沒有朋友,大家關起門來活動,當代生活中單純提倡隱私和物理品質的后果凸現。
我的困惑,大約也是大部分美國人的困惑。要不怎么會出現“新都市主義”?
在過去的四年當中,美國政府提出了新的住宅開發戰略――“高明的增長,高明的選擇”(Smart growth, Smart choice),內容就是要求住宅保持持續的增長,同時提供可供市場充分選擇的住宅。
美國的城市住宅開發,已經走完了高速成長階段,進入到比較平穩的發展期。中國則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期,因此,美國的經驗,在很大的程度上對我們來說有借鑒作用。住宅區缺乏鄰里精神,缺乏社區內容,缺乏親和氣息,當前已在美國顯示出其嚴重性。我們對此比較遲鈍。
美國住宅的發展情況,其實體現了強調物理元素而忽視了心理和人文元素的情況,這樣的社區,這樣的住宅,雖然是在大小尺寸、環境方面有比較高的滿意程度,但是卻不能說是令人感到幸福的。期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空間,一個溫馨的住宅區氛圍,一個緊湊而積極的社區構成,是所有人的心愿,也是幸福住宅的根本所在。

作者簡介:
王受之――建筑大師,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 著作有《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史》、《世界現代建筑史》等。
忽視了心理和人文元素的住宅和社區,雖然在大小尺寸、環境方面有比較高的滿意程度,但是卻不能說是令人感到幸福的。
住宅給我們的幸福感其實是相對的。
1957年,在武漢音樂學院當教授的父親,被打成“右派”,家況突變,母親帶著我們年紀尚小的三兄妹,從原來住的非常溫馨的教授樓遷到學院那個叫“二十棟”的三層宿舍,一家擠住三樓的兩間房。父親后來從農場回來,全家五口擠在那里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三層樓共住著十戶人家,只有一個公共廁所,連廚房也是公用的。
“二十棟”的左鄰右舍都是學院的勤雜工,大家和睦相處,對我們這“右派”之家倒沒有絲毫歧視。晚上大家一起吃飯,父親就著小唱機小聲地聽哈恰圖粱、肖斯塔科維奇、巴托克、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給我們講解他們的音樂;冬天的晚上,從三樓窗口看去,大雪掩蓋了整個校園,室內一束臘梅綻放,清香飄逸。當時,我覺得生活特別幸福,對那個擁擠、缺乏公共設施的家有著非常強烈的依戀。
后來,我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一呆就是20年。住的房子很大,四面大窗,從窗口可以看見圣蓋布利爾山脈;高大的玻璃窗6米高,陽光充沛;花園雖然不大,倒也四季鮮花盛開,爬墻虎爬了4米高,把墻面完全遮成一片綠色的氈子;車房可以同時做自己的畫室,四壁裝上書架,天花很高,需要把四個書架疊起來,才能填滿一面墻。但是,當年在武漢音樂學院“二十棟”中的那份溫暖、親情、和諧感好像沒有了,心里總感覺有那么一絲不踏實。
現代居住與小區氛圍
前不久翻閱一些與幸福密切相關的住宅滿意調查,其中由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組織開展的全國住宅用戶滿意度指數測評比較引人關注:中國在2003年用戶滿意指數為63.38分,到2004年滿意指數提升到64分。據說,全國其他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一般在70―80分,而住宅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相對較低。測評結果顯示,住宅用戶對相關自己居住質量各方面的滿意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功能質量、戶型與布局設計、工程質量、物業管理、自然環境和人交環境、小區配套設施。
住在不滿意的住宅中,怎么能夠幸福呢?
在美國住了快二十年,各種各樣的住宅都住過。對西方現代住宅的類型和發展也有一定的感受。所謂的現代居住,我也有自己的認識。
現代住宅不僅僅是戶型大、設備齊全,建筑風格、小區氛圍和所在城市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與中國不同,美國建筑風格都有比較明確的時間階段性,戰后初期的現代風格,趨于簡陋;60年代的國際主義風格,簡練而明快;8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富于色彩和裝飾的調侃;90年代的新都市主義,重現復舊感;21世紀初的新現代主義,包含了科布西艾的因素,也會有些解構主義的手法。中國的建筑,則是把上面的各個時期的因素囫圇吞棗式的打包一起,時序上比較含糊。
小區氛圍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綠化、環境藝術固然重要,但是,小區的管理和居民的成分更加影響住宅區的質量。在美國,找住宅的時候往往注意的是住戶開什么汽車,因為從汽車可以看出住戶的背景和文化。如果都是開經濟型的日本車,大約是藍領一族為主,也有些中等的白領;如果開不起眼的歐洲車、比較中等的日本車,是中產階級的社區;如果寶馬、奔馳多,則奢華之族多,房價一般都不太合理了。
晚上馬路上停車的多少也能反應一個小區的好壞。如果晚上馬路上停車多,即是車房不夠,或者住戶分租他人,說明小區居民收入平平;晚上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一定是好區,可是價格也貴了。
觀察周圍的環境,對小區就有個基本的了解。墻上有沒有涂鴉,是有無幫派活動的最好標志??纯锤浇纳痰暧袥]有在窗戶上裝鐵欄桿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有,治安不怎么樣;如果沒有,社區肯定不錯。
公寓生活:Studio與Condo
初到美國,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西切斯特校區的客座教授宿舍中,一房一廳,客廳中有個用電的爐頭、冰箱,房間很小巧,卻很好住;這種住宅,最適合單身職業人用。那個時候還沒有手機,我的房間外面走廊里有兩部公用電話,住在那個公寓里的學生就在那里沒完沒了的“煲電話粥”,也就體會到現代公寓的不方便之處。
從費城到洛杉磯,情況不同了。我新教書的學院并沒有這樣的教授公寓,我自己承租了一個Studio,地點在洛杉磯的日落大道上――那是洛杉磯早期電影工業的發源地,卓別林曾在那里住過?,F在那個地方已經頹敗,講西班牙語的人多過講英語的人。沒有車房,大家都把車停在馬路兩旁?;貋硗砹耍也坏酵\嚨奈恢?,要停得很遠,不過那里的租金卻出奇的低廉。Studio是最簡陋的公寓,我承租的那間僅為六七米見方的大房,隔出一個廚房和獨立的浴室,整棟公寓樓上樓下,共有72家房客。1991年洛杉磯黑人暴動,我住的那個Studio 公寓中的房客都打開房門,在樓道中議論,交流新聞。雖然住得不是好,可是鄰里關系密切?;ハ鄮椭ハ嚓P心,實在是開心。
后來又住過兩房一廳和三 房一廳的公寓,中規中矩,社區內有游泳池,小孩整在那里戲水喧鬧,才第一次恨游泳池。 美國密度比較低的公寓 叫“康斗”,或者叫“共渡公寓”,是英語Condominium 的簡稱Condo的翻譯。往往兩層,已經有 很濃厚的獨戶感,好一點的還會在入口的地方留個袖珍型的院子,可以種幾盆花。后來自己買了康斗,三房一廳,廚房浴室,步行入口有個小院子,還種了一棵很壯碩的桃樹,每年春天,樹上長滿了橙色的黃桃,非常甜,那就是我的麻煩時期的開始。白天有松鼠、蜂鳥來吃,晚上則有一只熊,慢吞吞的從墻上走過來,坐在樹上品嘗。我打開窗戶看它,它安詳地看看我,好像這是它的家,我倒成了外人。
康斗也就是聯排公寓了,住在那里,才開始品嘗到小社區的優越。既有私隱的生活,又有社區鄰里。如果遇到一個比較活躍的社區領導(全是住戶自己選舉出來的),活動還蠻多。
人文元素與幸福住宅
后來就買了大獨戶洋房了。住得大,自然舒服。院子也大,栽花養樹,樺樹上掛個蜂鳥飲水器,引來好多蜂鳥,也有野鸚鵡來吃果子。家家有自己的大車房,社區也有自動大門,家后面還有個大水庫,湖邊有散步的路,每天在湖邊散步,可以看見藍色的圣蓋布利爾山脈。理想實現了,可是,社區松散,鄰里老死不相往來。沒有朋友,大家關起門來活動,當代生活中單純提倡隱私和物理品質的后果凸現。
我的困惑,大約也是大部分美國人的困惑。要不怎么會出現“新都市主義”?
在過去的四年當中,美國政府提出了新的住宅開發戰略――“高明的增長,高明的選擇”(Smart growth, Smart choice),內容就是要求住宅保持持續的增長,同時提供可供市場充分選擇的住宅。
美國的城市住宅開發,已經走完了高速成長階段,進入到比較平穩的發展期。中國則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期,因此,美國的經驗,在很大的程度上對我們來說有借鑒作用。住宅區缺乏鄰里精神,缺乏社區內容,缺乏親和氣息,當前已在美國顯示出其嚴重性。我們對此比較遲鈍。
美國住宅的發展情況,其實體現了強調物理元素而忽視了心理和人文元素的情況,這樣的社區,這樣的住宅,雖然是在大小尺寸、環境方面有比較高的滿意程度,但是卻不能說是令人感到幸福的。期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空間,一個溫馨的住宅區氛圍,一個緊湊而積極的社區構成,是所有人的心愿,也是幸福住宅的根本所在。
- 上一篇:堅持是一種幸福
- 下一篇:政策變化對房地產企業經營影響分析




